English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战略

1999-05-21 来源:光明日报 顾海良 我有话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崭新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改革教育和发展教育,以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为先导,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育战略问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推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对教育问题作了战略性思考。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战略的理论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从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思想;二是从教育整体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以“三个面向”为战略指导方针的思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

邓小平同志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把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1977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分析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进程,自告奋勇地提出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更加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982年,在谈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总目标时,邓小平同志指出,“翻两番”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邓小平同志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站在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等等重要论述,形成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的极其重要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的思想,为我国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为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强调要解决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二是必须增加教育投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他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知识和人才的社会价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及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决定,知识和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邓小平同志多次呼吁,知识和人才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尊重。他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针对历史上存在的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和错误观念,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郑重地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他还指出,能不能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人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的进程。“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邓小平同志深感忧虑,一再提出要千方百计解决教育投入问题。早在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费用的比例问题时就指出: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在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像埃及这样的国家,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总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今年因为财政困难,只能首先照顾到重点,但是,从明年、至迟从后年开始,无论如何要逐年加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为了增加教育经费,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投入问题解决好。为了增强大家的信心,他还进一步指出,随着我国翻两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教育的投入还会进一步增加,教育事业会获得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中得到明确的体现。

如果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的角度对教育战略问题的论述,那么“三个面向”则是他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对教育战略问题的论述。“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的思想。这一思想同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他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构成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教育要“三个面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教育要“三个面向”,首先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足够数量的各类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要“三个面向”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与完善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我国改革大业的构想一开始就包括教育在内,强调要通过改革建立起新的科技和教育体制。

第三,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大胆吸取和利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通过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敏锐观察和对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分析,十分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把自己封闭起来,连信息都不灵,只能越来越落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要“三个面向”,还包括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

第四,教育要“三个面向”,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的世界,国际间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教育事业“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现在的青少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跨世纪或下个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同志从未来发展的高度强调,无论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还是思想品德教育都要着眼于未来,要从娃娃抓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